撰稿人:李鉴、孟燕楠
2024年10月16日至10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基于数据循证的课堂教学改进项目’第一次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如期举行。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王亚苹校长、王志强主任、杜春焕副主任和项目研修教师,以及靠谱COP团队指导教师张薇老师、李亚娇老师、王方圆老师和助学者李鉴、孟燕楠,共计20余人参加了活动。
图1 活动合影(部分代表)
在三节现场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中,张洪伟老师执教了四年级数学课《确定位置》,以“寻找失踪的热气球”为创意情境,引领小学生探索数对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尝试确定位置、小组汇报与讨论和实际应用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意义,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崔剑颖老师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探索西沙群岛的美景;通过制作手账、观察图片、品读词句,使学生感受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学会表达赞美;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付寰宇老师执教了六年级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以“保护地球小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环境问题;通过画关键词、完成任务单、讨论课文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和设计宣传标语,使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学会表达环保倡议,提升环保意识。
表1 现场课例信息
图2 课堂观察现场
随后,张薇老师和李亚娇老师分别对三节现场课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从数据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亮点和需改进之处进行了细致解读和指导。张薇老师从高于全国常模数据的创造性问题得出,张洪伟老师运用跨学科思维开展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与想象的空间,能够串联多学科领域知识,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的深度理解;建议张洪伟老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设计评价量规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撰写教学设计时采用“一体三面”结构以落实新课改核心素养。李亚娇老师对崔剑颖老师和付寰宇老师的语文课进行点评,她认为崔剑颖老师通过创新的“手账”制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他们有效梳理课文内容,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语言感悟力;付寰宇老师用推理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给予充足讨论时间,促进了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增强了课堂互动性。李亚娇老师建议两位授课教师加强问题设计的多样性和深度,提升教师回应的有效性,同时增强对话深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图3 张薇老师和李亚娇老师数据分析
紧接着,研修教师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集体反思研讨。研修教师从问题结构、对话深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三节课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探索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后期教学应适当增大为何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产生质疑,从问题中学习;通过追问促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图4 研修教师集体反思及汇报
图5 王亚苹校长总结讲话
最后,王亚苹校长总结讲话。王亚苹校长着重阐述了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作用,并指出这一工具为教师提供了精确洞察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独特视角,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清晰地识别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长处与短板,为后续的教学策略调整与优化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教师们能够珍惜这次项目研修活动的机会,积极交流心得,共同推动学校课堂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
至此,“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基于数据循证的课堂教学改进项目’第一次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研修教师对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有了切身感受,体会到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在发现教学特征方面的优势,明确了今后的研修方向与目标,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