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李鉴
2024年10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诊断与改进项目(第二期)’第五次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如期举行。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研修教师以及靠谱COP团队指导教师李亚娇老师、王方圆老师和助学者孟燕楠,共计10余人参加了活动。
图1 活动合影(部分代表)
在两节现场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中,李琳老师执教了小学二年级数学课《陀螺》,通过制作陀螺的校园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陀螺、转陀螺、观察陀螺的形状和中心轴的位置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陀螺的旋转规律;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们进一步探究陀螺旋转背后的原理,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张晨老师执教了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通过巧妙利用太阳运行的视频、方位图和小组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探究利用太阳来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资料与图片结合,向学生介绍了太阳对地球生物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表1 现场课例信息
图2 课堂观察现场
随后,研修教师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共同反思研讨。研修教师们认为,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和生生互动达成教学目标,能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的观点引领课堂;在问题设计方面,通过同伴互评进一步丰富批判性问题、增加若何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迁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在对话深度上,根据学生回答和问题的性质灵活调整,避免无意义的追问。李亚娇老师进行了补充指导,她说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间的冲突和质疑是知识建构的重要契机,建议进一步精细合作学习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有效的生生对话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图3 集体反思对话
至此,“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诊断与改进项目(第二期)’第五次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圆满结束。在活动中,研修教师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在促进教学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了基于数据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期望研修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深入探究教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发掘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02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