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COP联盟
扎根课堂 服务教师 变革教学
海淀实验再相聚 课观培训助成长
2024-12-04 13:00:13

撰稿人:熊文波、李鉴

20241127日,“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诊断与改进项目(第二期)’第六次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和第四次课堂教学改进工作坊活动”分别以线下和在线的方式举行。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蔡建红主任、冯益勇主任和全体研修教师,靠谱COP团队张敏霞副教授、张薇老师、李亚娇老师、李鉴老师及助学者樊世珂、熊文波。

环节一: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

1.jpg

1 现场合影

上午820分,活动准时开始。首先,梁号老师执教了小学二年级语文课《雪孩子》。梁号老师以雪花情境引入课堂,设置朗读和默读两种方式,通过梯度进阶式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深入课文,借助视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随后,曹雨轩老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课《挖红薯》。曹雨轩老师将课本知识联系生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设置充分的动手操作、观点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清晰表达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2.jpg

2 梁号老师、曹雨轩老师授课现场

两节现场课结束后,李亚娇老师借助批判性问题引导授课教师对数据特征进行反思,借助对话交流帮助研修教师发现教学优势和不足。在梁号老师的语文课《雪孩子》中,李亚娇老师认为梁号老师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借助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体会人物形象,利用画面想象和视频观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落实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梁号老师表示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有效落实,在未来的教学中将适当引导未举手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在课堂中设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合理质疑,以生生互动深化人物品质理解。在曹雨轩老师的数学课《挖红薯》中,李亚娇老师认为曹雨轩老师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生生质疑交流,借助丰富的师生对话,给予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表达和内化算式含义及等号意义的时间,并以肢体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曹雨轩老师表示自己需要精简细碎问题,利用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学生清晰表达,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jpg

3 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反思性对话

环节二:课堂教学改进工作坊活动

4.jpg

4 活动合影(部分代表)

下午1530分,活动准时开始,李鉴主持了此次活动。首先,张薇博士进行了主题为《你看到的真的是“合作”吗?》的专题培训。张薇博士阐述了为什么要开展合作学习,揭示了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在原因;基于此,给出真实课堂情境下合作学习三种不同类型的分组,引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得出结论:以小组的形式学习,未必就会发生合作学习,并阐述有效合作学习的意义与形式;最后,提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强调了“三声课堂”合作学习规范的重要性,应根据情境需要与任务设计设置扮演不同角色,促进小组成员的能力互补与问题聚焦。

5.jpg 

5 张薇博士专题培训

随后,张敏霞副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的专题培训。首先,张敏霞副教授介绍了什么样的任务能够引发有效的合作学习、如何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以及如何进行教学实践。接着,张敏霞副教授从问题结构特性的角度出发,将问题分为良构问题、中构问题和劣构问题,并指出中构问题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张敏霞副教授从师生关系和学习成果的不同维度出发,将合作学习任务划分为帮助接受型、协同接受型、帮助发现型和协同发现型四种类型,并强调了帮助发现型和协同发现型任务在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科教师团队开展研究,通过观摩、研讨和反思来优化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形成本土化的理解和经验。

6.jpg

6 张敏霞副教授专题培训

至此,“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诊断与改进项目(第二期)’第六次现场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和第四次课堂教学改进工作坊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研修教师对于大数据背后隐藏的教学规律以及如何精细化设计合作学习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与思考,希望研修教师能够借助项目研修积极探索教学行为改进与教学实践创新路径,开展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