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于首都师范大学顺利举行。会议内容包括开幕式、成果展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学术面对面和闭幕式共七个环节。近百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到场参会,500余人次观看了网络直播。
图1 活动合影
在开幕式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代表会议组织单位致辞,表达了对会议各方支持的感谢和对会议圆满成功的祝愿。薛海平副院长指出,这次会议是学校和学院在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话语分析领域的积极探索,从参会报名的火爆情况就充分体现出了会议的价值和影响力,期待通过学术研讨能为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图2 薛海平副院长致辞
在成果展示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马如霞副教授进行了《靠谱COP慧教研析平台展示》,展示了靠谱COP团队多年来扎根于中小学课堂所积累的丰富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性知识大数据以及借助多种智能技术自主研发的“靠谱COP慧教研析平台”,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为赋能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强大支持。
图3 马如霞副教授作平台展示
在主旨报告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陆教授进行了《AI赋能混合式研修中动态网络演化与教学改进路径分析》报告。报告以靠谱COP项目中开展的混合式研修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网络演化和教学改进路径分析,生动展示了AI赋能下的教师实践社区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和协同合作,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及策略的持续优化,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图4 王陆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晓哲副教授在《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报告中,分享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小学课堂进行智能分析的探索与成果,解读了涵盖课堂效率、公平性、民主性等三个层次、九个维度的高品质课堂标准,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编码框架,提升AI分析的精度,为实现持续的教学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图5 杨晓哲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两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内容充实全面,为与会者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学术研究参考,与会人员学习热情高涨。
图6 与会代表认真学习
在专题报告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敏霞副教授、王梦倩博士、杨阳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晓蕾副教授、石雨晨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基于ICAP理论的教师在线学习认知投入研究》《基于多层异构网络的教师群体智慧建模与分析》《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多主体适应性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联通主义的视角》《教师如何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学生学习评价》和《课堂视频中的话语分析》专题报告,呈现了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话语分析领域的生动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编曾祥翊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贾玉超分别从文献研究、理论框架构建、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点评指导,并提出了确保学术质量与创新性以及提升研究深度与实际应用价值的具体建议。
图7 教师代表作专题报告
图8 专家点评
在下午的研究生论坛环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两名硕士生和四名博士生进行了学术研究汇报,张晓蕾副教授、石雨晨副教授和杨晓哲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指导。三位点评专家一致认为,六个报告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与讨论,充分展现了研究生高水平的学术素养,并建议在增强研究的创新性与提升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继续探索。
图9 六名研究生作学术研究报告
图10专家点评
在学术面对面环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主编曾祥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贾玉超、《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副主编鲍丹禾和《教育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涛围绕“AI话语分析论文写作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交流。四位期刊主编结合自己期刊的定位和特点,表达了对相关选题的立场和观点;并呼吁学者坚持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提升研究深度与教育价值,共同促进教育研究的高水平发展。
图11 四位主编进行学术面对面
活动最后,杨晓哲副教授代表会议组织单位作总结讲话。杨晓哲副教授高度总结了会议的四大特点:一是所有研究均源自一线教师和课堂实践,致力于深入理解和改进中小学教学,逐步揭开课堂和教研的“黑箱”;二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与共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不断推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提升课堂质量;四是多元跨界与学术对话,通过硕士生、博士生、专家学者及期刊主编等多方交流,构建了新的研究与学习共同体,推动教育研究的深度发展。
图12 杨晓哲副教授总结讲话
本次“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未来首都师范大学靠谱COP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将持续在该领域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循证实践,为推动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李鉴
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