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靠谱COP项目指导教师张薇博士、路征老师、助学者张心祎和罗佳一行四人来到了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为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课堂诊断与教学改进专题培训项目带来本学期第二次课堂观察活动。
上午,万兰兰老师带来了一节初一的英语课《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万兰兰老师通过外教视频导入单元课题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紧接着,学生进行看图说词的活动,并在教师补充词汇的帮助下,谈论自己喜欢的科目,达到了操练目标语和基本句型的目的。之后,学生两两之间进行对话,谈论彼此喜欢的科目及原因,通过综合运用目标语言实现了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流。
图1 万兰兰老师授课现场
随后,令岩老师带来了一节初一历史课《三国鼎立》。令岩老师通过播放歌曲《曹操》引入三国的故事,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紧接着通过诗句、地图等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末年袁绍和曹操两支力量逐步崛起的过程,并通过诗作让学生体会曹操统一全国的野心。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理解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的现象,令岩老师通过出示“三国鼎立”地图,梳理相关知识,同时提升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图2 令岩老师授课现场
两节课后,助学者张心祎主持召开了课后反思会。首先由两位授课老师万兰兰老师、令岩老师进行自我反思,随后由教研组长连晓荣老师、李鹏老师就这两节课进行了基于学科的分析,。之后,靠谱COP项目课堂观察团队进行了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汇报和分析。助学者分别从编码体系和记号体系对两节课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由靠谱COP项目指导教师张薇博士分别结合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数据证据链,对两节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指出两节课的教学活动的亮点、优势并针对如何优化教学活动、凸显核心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图3 课后反思会
下午,由韩立娟老师带来了一节初二生物课《病毒》。首先,韩立娟老师通过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随后在让学生了解病毒发现过程时,创设情景,让学生站在当时面对瘟疫时人类的立场来思考怎样应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病毒是否为生物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总结出病毒的结构和特征,并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审视问题,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图4 韩立娟老师授课现场
紧接着,由顾轩老师带来一节初二化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顾轩老师首先让同学们思考怎么证明空气的存在这一开放性问题,在学生多种探究方案中带领学生复习实验设计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随后顾轩老师详细地讲解拉瓦锡实验室测量空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初步建立元素守恒的观念。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实验室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并分析操作过程中选用的物质及温度对压强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化理解。
图5 顾轩老师授课现场
两节课后,助学者罗佳主持召开了课后反思会。首先由两位授课老师韩丽娟老师、顾轩老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靠谱COP项目课堂观察团队进行了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汇报和分析。助学者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多个维度的课堂大数据的分析与汇报,在大数据的透视下,两节课均为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且问题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最后由靠谱COP项目指导教师路征老师分别就两节课的教学组织、问题设计以及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数据证据链进行综合分析,肯定了两节课均以典型教学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师生互动和方法策略的总结,并对两位老师后续的教学改进提出了具体建议。
图6 课后反思会
至此,为期一天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对各位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分析研讨中,研修老师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在大数据的透视下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期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的研修老师们能够借助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利器,更好地认识并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